在周瑜率领东吴军队溯江西上的同时,曹操也准备停当,自江陵顺江东下,时间是建安十三年(208年)冬十二月。
赤壁之战正式打响。
鉴于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赤壁之战实在太精彩了,而且主导战役的是东吴一方,刘备集团并没有多少作为(诸葛亮舌战群儒、草船借箭、借东风、捉放曹,其实都是罗贯中演绎的),所以我决定不写战役经过了,主要分析讨论战役中的谜团,以及刘备一方在战役中到底干了什么。
赤壁之战,无情地击碎了曹操一统山河的梦想,奠定了天下分裂的格局,甚至对日后南北朝并立局面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,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深远。
然而这一仗,有着太多的谜团。这些谜团,已经无休止地争论了上千年,很有可能还会一直争论下去。鉴于留下来的第一手可靠资料实在太少,我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,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或者说出个人观点。
第一大谜团,会战地点。
赤壁是周瑜水军与曹操水军在长江逆向行驶中遭遇的地点,然后双方停下来在此决战。至于具体的地点,至少有蒲圻说、嘉鱼说、黄州说三种。其中蒲圻说证据较多,最为可信。
蒲圻说认为赤壁位于今湖北蒲圻(已改名为赤壁市)西北,隔江与乌林(今湖北洪湖东北)相对。周瑜驻军南岸赤壁,曹操驻军北岸乌林,隔江对峙。所以这一仗又被称为乌林战役。
第二大谜团,参战双方。
宏观上说,参战双方自然是刘备、孙权联军,对抗曹操一方。但具体到乌林战役,双方究竟有哪些部队参战,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争论的焦点是刘备的主力——关羽水军究竟有没有参战,刘备一方在战役中发挥了什么作用,等等。
史料记载过于简略,是这些疑问出现的根源。但正因为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刘备大将的传记中没有记载他们在乌林战役中有什么表现,恰恰从侧面说明他们没有参战或者没有值得一提的战绩。
既然史料记载无法正面说明问题,我们不妨从字缝里寻找答案。
关羽水军究竟有没有参战,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参考:“乌林之役,左将军(刘备)身在行间,寝不脱介,戮力破魏,岂得徒劳,无一块壤,而足下(鲁肃)来欲收地邪?”(《三国志》注引《吴书》)
这句话的发言人是关羽,用意是争取荆州土地。
这样的语境,就如我们学生时代评选三好学生或者争取奖学金,候选人都是尽量找出自己的优点和成绩,为自己增加砝码,不弄虚作假、吹牛谎报都算不错了,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绝对不会隐瞒不报。但关羽口中己方的功劳仅仅是刘备身临前线,没有说具体有什么战绩,更没有说自己率领水军如何如何。
所以结论是关羽水军没有参加乌林战役,很可能是在封锁汉水,防止曹操从汉水进入长江,以掩护周瑜水军后路。
刘备在战役中发挥的作用,从上面的引文中也可以看出——亲临前线,却没有直接战果。
这不奇怪,如果关羽水军没有参战,那么刘备率领参战的就只是一部分陆军,在水战主导的乌林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必然十分有限。实际上,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后,刘备陆军倒是配合周瑜水军共同追击,一直追击到江陵城下,不过没有什么可喜的战果。
《三国志》注引乐资《山阳公载记》有刘备追击曹操的记载。曹操乌林战败后,走陆路抄近道过华容道回江陵。华容县南部有著名的云梦泽,曹操的军队就扎扎实实地走了一回云梦泽的泥泞草地,不过他们走得很有创意,不但在草地上填草,而且填人——许多老弱伤残的士兵被踩死在泥泞中,极其悲惨!(遇泥泞,道不通,天又大风,悉使羸兵负草填之,骑乃得过。羸兵为人马所蹈藉,陷泥中,死者甚众)
丢下许多将士的尸体后,曹操历尽艰难走出了华容道。
华容道上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故事,而是刘备率领的追兵赶到放了一把火,但没有什么收获。
侥幸逃过一劫后,惊魂初定的曹操对刘备做出了最新评价:“刘备,果真是我的劲敌。只不过做事经常慢半拍,刚才他要是早一点放火,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。”(刘备,吾俦也。但得计少晚;向使早放火,吾徒无类矣)
从当年青梅煮酒时,带着几分酒力几分恭维说出“今天下英雄,唯使君与操耳”,到此时给出清醒的判断“刘备,吾俦也”,曹操终于完全确定,刘备正是与他争天下的不二人选,是真正的对手。
正所谓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!
不过此时刘备的实力,比起曹操差得很远。要成为与曹操同一重量级的选手,他还需要不断努力。
另外,刘备在战后初期所处的不利形势,近似于依附东吴,失去平等地位,也印证了刘备军队没有显著的战功,在乌林打败曹操的是周瑜的三万水军。
事情是谁搞定的,谁自然拥有话语权,说起话来底气更足,神气更牛,分量更重。
第三大谜团,曹
赤壁之战的谜团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